關于《中國?江夏靈山礦苑生態文化旅游區總體規劃》 (征求意見稿)的解讀
發布日期:2022-04-07 10:05 文章來源: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政府根據《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江夏區人民政府2022年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的通知》[夏政辦〔2022〕12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旅游規劃通則》有關規定,結合我區探索將礦山修復、復墾利用與綠色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2022年4月,我公司起草了《中國?江夏靈山礦苑生態文化旅游區總體規劃(征求意見稿)》。
一、背景說明
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位于我區紙坊街林港村、烏龍泉街靈山村及幸福村,規劃面積6k㎡,是以靈山礦區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為試點,將礦山修復、復墾利用與文旅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益探索。自2018年我區全面啟動靈山生態修復以來,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部委和省市主管部門的肯定,與此同時,區物控集團以建設國家級生態修復示范區、現代農業觀光區、“4A”級旅游景區、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為目標,靈山一期治理復墾已完成,已啟動靈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區規劃。
二、規劃依據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 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規劃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 重慶的核心作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自2021年施行,確保加強長江流域 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與 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湖北省在全省范圍內推進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試點工作,探索工礦 廢棄地基于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及景觀重構的經驗。江夏靈山工礦廢棄地 生態修復已列入《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規劃》市級重大項目庫和 湖北省試點名單,必將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與生態建設典范。
規劃的主要依據來自國家旅游總局,省市制定和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 文件、文獻,以及與旅游相關 的國際通則和標準。
1.《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2000年1月);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4月);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10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2013年10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年10月);
6.建設部《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
7.國家環保總局《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8.《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775-2003);
9.《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2016年;
10.《首批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2016年1月;
11.《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 委、財政部:建村[2016]147號);
12.《湖北省旅游條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2005年;
13.《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鄂發[2010]25號)》;
14.《湖北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
15.《武漢市旅游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2013年11月;
16.《武漢市旅游名鎮評定規范》,2010年12月;
17.《武漢市旅游名村評定規范》,2010年12月;
18.《武漢市旅游信息咨詢中心設置與服務規范》,2010年12月;
20.《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2016年10月。
21.《武漢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規[2017]60號)》
22.《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
23.《江夏區“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規劃(2015-2020)》,2014年12月;
24.《江夏區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2015年10月;
25.《江夏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年 ;
26.《江夏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2016年6月;
27.《江夏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調整完善方案》,2017年;
28.《江夏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9年;
三、規劃項目介紹
中國?江夏靈山礦苑生態文化旅游區位于位于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林港村、烏龍泉街靈山村及幸福村,距江夏城區約8千米,距武漢市主城區約30千米。
項目區東部緊鄰S122天子山大道,南部緊鄰S124烏勤路,西部緊鄰S101紙賀線,北部距滬渝高速(武漢繞城高速)約6km。此外,項目區距地鐵7號線青龍山小鎮站約6km,距武咸城鐵烏龍泉南站約1km,西有G107國道,南北有五小線和烏勤路、天子山大道連通,區位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旅游區資源類型較豐富,礦坑資源特色鮮明。旅游市場龐大,僅武漢南部就有600萬潛在客群。項目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條件,武漢市和江夏區各個層面均大力支持中國?江夏靈山礦苑生態文化旅游區開發建設。
旅游區規劃范圍東起天子山大道、南臨烏勤路、西倚紙賀線、北至西家湖港。旅游區規劃紅線面積共計6km2,其中靈山核心區約1400畝,將軍山核心區約600畝,涉及紙坊街和烏龍泉街十多個自然村灣。
項目依托廢棄礦山治理對山林景觀再造,以靈山、將軍山工礦廢棄地為核心區域,整合優化山、水、林、田、湖、草、花、洞、村灣綜合資源,以保護自然環境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生態旅游”為目標定位,按照國家級生態修復示范區、現代農業觀光區、“4A”級旅游景區、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的標準規劃、建設和營運,建設春賞花、夏納涼、秋觀葉、冬詠梅并融入礦山文化、江夏文化、農耕文化、工業文創、科普研學等元素的“4A”級旅游景區。
四、規劃編制說明
(一)規劃原則
1.生態主導,持續發展
以生態環境為發展之本, 注重旅游資源(山體、水體、林地和農田)保護,加強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當地居民人居環境。充分利用本地的地形、植被、綠化、藍化,在開發過程中彰顯生態特色。
2.因地制宜,統籌兼顧
項目以山水林田為自然背景,項目的設計和安排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資源特質、文化特質和地域特質,根據具體的地形地貌以及周圍環境進行合理布局,同時統籌兼顧游客需求,定制和設計不同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倡導低碳出游、生態旅游。
3.塑造亮點,突出特色
與周邊景區、景點形成差異,塑造項目亮點,凸顯自身特色,根據市場需求創新設計特色旅游產品。在注重創造景區效益的同時,注重發展周邊鄉村產業,實現居民、開發公司和政府間的互動聯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應和生態效益的多贏局面。結合項目基地實際情況,強調規劃方案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二)旅游發展現狀分析
規劃區所在地地形多樣,物產豐富。區內有靈山和將軍山兩座礦山以及靈山礦坑和將軍山礦坑兩大礦坑,峭壁懸崖下,清澈的湖水湛藍動人;股股清泉,潺潺流淌;奇石古洞隱于峰巒,絕頂遠眺,山地景色盡收眼底;原野田園如畫,農舍星羅棋布,美不勝收,吸引著周邊眾多登山和攀巖愛好者自發前來。
(三)旅游區規劃發展方向
江夏靈山礦苑生態文化旅游區的規劃建設,要充分借鑒和學習國內外礦坑公園改造的成果經驗、規避礦坑公園改造的“生態與文化割裂”之不足,以“文化生態論”為理論基礎,既注重“地質礦山”原本特色,又時勢引入生態文化、礦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以“生態文明”為文化靈魂,以“礦+生態、生產、生活”為景觀載體,以產業發展為動力,以“以三生空間的生態之靈結三生之緣”為主線和方向,打造獨特的前所未所的“礦生態文化苑”是可行的規劃與開發方向。
(四)風險評估分析
1.項目發展的優勢(Strengths)
(1)優越的區位條件
項目區位于武漢市江夏區中部,周邊坐擁江夏“三山三湖”,處于江夏“三山”(龍泉山、青龍山和天子山)和江夏“三湖”(梁子湖、魯湖和湯遜湖)組成的兩大“黃金三角”核心地帶。距江夏主城區約10千米,距武漢市主城區約30千米。項目地交通便利,國道、省級道路及高速公路貫穿全區,村級公路呈網狀分布,交通快捷便利。
(2)資源類型較豐富,礦坑資源特色鮮明
項目區地形多樣,物產豐富。區內有靈山和將軍山兩座礦山以及靈山礦坑和將軍山礦坑兩大礦坑,峭壁懸崖下,清澈的湖水湛藍動人;股股清泉,潺潺流淌;奇石古洞隱于峰巒,絕頂遠眺,山地景色盡收眼底;原野田園如畫,農舍星羅棋布,美不勝收,吸引著周邊眾多登山和攀巖愛好者自發前來。
(3)鄉村環境較好,自然與人文資源兼備,鄉村振興具備基礎條件
項目地內散落有林港橋、毛澥商、山腳楊等十多個自然村灣,保留了原始的鄉村肌理,為項目地打造鄉村風情民宿提供空間。項目地內有農田用地,形成唯美田園景觀,為后期農耕體驗、農業主題科普項目打造提供空間。
此外,江夏有豐富多彩的三國文化、京劇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和文化名片“楚天首縣”,“云夢澤”文化發源地和楚文化溯源地。中山艦、手指畫、江夏黃、京劇譚門、湖泗古窯址群五張文化名片彰顯江夏深厚的人文底蘊。
(4)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開發政策優越
2019年7月,靈山項目成為湖北省工礦廢棄地治理復墾省級試點項目,2021年1月,旅游區納入《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規劃》市級重大項目庫。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江夏區委、區政府、區政協各級領導多次親臨靈山現場調研指導工作。湖北衛視、湖北日報、長江日報、武漢電視臺等省內主流媒體多次報道江夏靈山項目。
(1)項目內部及對外連接道路交通有待改善
本項目是在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基礎上進行規劃開發,靈山、將軍山礦區經過幾十年粗放式露天開采,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裸露山坡與露天采坑滿目瘡痍,采礦棄渣與危巖體隨處可見,地表生態植被毀損殆盡,項目內部道路基本全部重建,對外連接道路亟需拓寬提檔升級。
(2)缺乏旅游接待條件和配套設施
項目缺少游客中心、餐飲、住宿、旅游廁所、觀景點、打卡點及旅游核心吸引物。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須改造完善現有自然基礎條件及創新整合現有文化資源,新建旅游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
(3)與周邊鄉村發展整合不足
廢棄礦山安全隱患和生態環境問題長期制約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出現很受周邊鄉村歡迎,通過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復墾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同時能提供就業機會。但項目的開發建設與周邊鄉村發展暫未融合形成合力。
(1)文旅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大勢
2019年,旅游經濟繼續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較快增長,旅游市場穩步。全年,國內旅游人數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入出境旅游總人數3.0億人次,同比增長3.1%;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大力推進生態、鄉村旅游發展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要以全域化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為目標,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經濟”,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注重村莊和田園的整體景觀設計,做好打造山野風光、培育農產品品牌、發展鄉村旅游等文章,努力走出一條高品質特色化的發展新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等五個方面振興,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要求,建立起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
(3)長江經濟帶戰略推進生態修復工程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要探索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和模式”。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規劃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
(1)主題定位面臨挑戰
主題定位是旅游景區開發的關鍵所在,任何一個旅游景區都應有其特定的題。如何提煉出既能體現景區資源特色,又能滿足旅游市場需求的主題類型是旅游景區開發中的首要問題。
(2)來自周邊旅游景區(點)的競爭較大
本項目的資源特性決定適于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由于地處武漢周邊,項目的開發必然遭受激烈的競爭。其中,黃陂區木蘭天池、木蘭湖、木蘭山等傳統景區向休閑度假復合型旅游目的地轉型升級,還有蔡甸區花博匯景區等將是本項目潛在的競爭對手。省內還存在著諸如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等景區景點的強大競爭。
(3)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
旅游開發不僅意味著區內外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同時,由于大量游客的進入,將對區內環境形成巨大壓力。在靈山旅游區旅游開發利用過程中如何保證生態環境安全,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使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是景區開發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經過綜合評估分析,旅游區依托突出的地理區位優勢,以當地優美的山水自然環境為基礎,以凸顯”曠世奇苑“為發展方向,對接梁子湖旅游度假區和天子山大道農耕體驗帶,建設具有“礦山文化”和“江夏文化”內涵的,集田園山水游覽、生態休閑度假、研學教育為一體的江夏區全域旅游示范點、生態文明研學教育基地、武漢市慢休閑新業態示范地、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與生態建設示范高地、長江經濟帶“三生”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依托項目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廣闊的客源市場。同時,其景觀類型豐富,兼具礦山、礦坑、峽谷、河流、森林、田園、民俗等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將成為江夏區乃至武漢市最具投資開發潛力的景區。它的開發和建設不僅能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且對周圍的景區景點產生輻射作用,帶動江夏區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江夏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
武漢市江夏區物產國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022年4月7日